
遇到幾位朋友,跟Evelyn聊到家中父母的物品,讓同住一起的他們相當困擾,丟東西容易發生爭執,不丟東西又很窒息。
或者結婚離家,無法協助父母打理大坪數的家,漸漸地,每回老家,屋內雜物總讓人無法久坐,待不住的感受驅使著他想盡快離去,帶著小小孩,更是擔心過敏塵蟎等等問題。
Evelyn認為外在的顯現都反映出內心的狀態,作為子女的我們,在面對父母累積物品的狀態,能夠先穩定自己的情緒,進而使用他們易於接受的觀念,協助父母進行整理,或者,從自己的物品開始。慢減,就是給彼此一些時間,去轉化、去改變。
Evelyn想與有這些困擾的朋友們,分享這篇在50+的專文:『父母有囤積症好不了? Phyllis:不勉強老人的「節源開流」法』。
Phyllis的觀點非常值得參考。
文中提到關於囤積的原因,除了生理上的因素,也和許多心理因素有關,如經歷創傷壓力事件、嚴重自我忽略、需要靠物品獲得安全感等,也和沒被滿足的心願有關。
Phyllis認為,從根本解決囤積症的藥方是大量的愛與關懷。若父母堅持堆放雜物的空間住起來沒有不適,做子女的也不必勉強清空,只要排除危險因子即可。
想說服父母清雜物,要創造清理的動機。
1.老人家喜歡孫子,就打「金孫牌」告訴他們:「家裡至少要有一塊空間,讓孫子回家可以坐下來聊天。」
2.老一輩怕浪費、想積功德,可以把東西捐贈給有需要的單位,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物品可以創造善緣。
3.她也遇過不少老人深信命理,適合用風水來說服。家中每個方位都對應一種運勢,如婚姻宮、事業宮等。
4.從長輩最在意的事情下手,讓他們先清出家中的一塊空間。這塊乾淨空間會創造「一瓶花效應」,促使他們清掉更多雜物。
原文
https://50plus.cwgv.com.tw/articles/index/15509/4
(Phyllis為《囤積解密》作者詹淇家)